【法向量】让人无法理解的法向量
光照效果中,提到了一个概念:法向量。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啊。
一、从概念上来说,法向量是用来决定光的反射效果的。
光的反射,理论上来说,取决于2点:物体的材质,顶点的法向量。
物体的材质比较好理解,当光照射的时候,决定反射哪些光,吸收哪些光,比如一个红色的物体,必然反射R,而吸收G,B。
那么,法向量来说,就是决定这个物体的各个顶点所接收到的光照。(估计还要决定反射的方向)
二、法向量的定义:垂直于某个表面的方向向量。
对于opengl es来说,稍微简单一些,由于组成图形的基础是三角形,三角形没有曲面,只有平面,所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理论上来说是可以共享一条法线的。
三、如何确定一个法线:从各处收集的资料来看,似乎法线的计算都不一样,有各种方法都可以确定。给人一种法线可以随意指定,错了也能显示东西出来的感觉。
但是从定义来看,法线理论上是唯一固定的,面确定了,法线也就定了。
四、法线的长度必须标准化,也就是长度只能为1.
需要将x,y,z除以法线的总长度.
无法理解的是在绘制圆柱的时候,为什么如下设置:
float a1=0;float b1=y1;float c1=z1;
float ll=getVectorLength(a1,b1,c1);//法线长度
a1=a1/ll;b1=b1/ll;c1=c1/ll。
层次原则
②结构层次原则:句子是分层次的。该体系以动词(谓语)中心论为基础,认为句中最主要的一层是谓语。谓语是句中最大的联系中心,同时也是调整词序的主轴心。直接与谓语发生关系的成分叫直接成分(简称 A成分),与谓语以外任一其他成分发生关系的成分,叫间接成分。而间接成分又根据它的联系词的远近分作两种:是前一词(组)或后一词(组)的称为近间接成分(简称 B成分),不是前一词(组)或后一词(组)的称为远间接成分(简称C成分)。这样,上述6大类除定语无A成分外,又可分为A、B、C一些子类。
另外,根据谓语中心论的观点,非限定动词(分词、不定式以及部分动名词)也是句中较大的联系中心(它们可能带一堆宾语和状语),同时也是调整词序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次轴心。因此,在这个体系中赋予“偏谓语”特征。“偏谓语”本身可以出现在直接成分层,也可以出现在间接成分层,但它所带的成分则只能是间接成分。
Copyright 2015-2022 财富赢家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:920 891 263@qq.com